来安池杉湖湿地公园位于来安县雷官镇杨渡村黄大圩,毗邻南京市六合区。占地总面积5800亩的来安池杉湖湿地公园,拥有千亩国内稀有的“水上森林”资源池杉林,是目前华东地区面积最大的池杉林,被称为“华东最大的池杉林”。同时,林鸟资源丰富,生态风光优美,具有“池杉魅影,林鸟依依”的独特湿地风景,已成为华东地区候鸟迁徙的重要栖息地。自去年底被列为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单位以来,来安县加快做好湿地资源保护,借力“水上森林”,打造“百鸟天堂”。
滩涂地种植池杉,今成“水上森林”
小船穿梭在池杉湿地,一棵棵池杉矗立在水中,一千多亩池杉林满目葱翠,错落有致地生在水中与清澈的湖水相互映衬。远处天空的鸟儿成群从头顶飞过,时不时地还靠在离船不远的地方驻足观察我们这些来访的人。“对于这些鸟儿们来说,这里是它们的家园,我们是客人,它们才是这里的主人。”安徽池杉湖湿地公园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池杉湖湿地原为长江下游典型的沿江低洼积水区,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这里就是一片滩涂,地势低洼,经常会发生水患。”来安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这里无论耕种什么,都没有太好的收成,长年累月成了荒地。
上世纪80年代,来安县政府把这片滩涂地划作了国营林场,栽植了逾千亩池杉林。经过40年左右的繁衍生息,形成了一片壮观的“水上森林”。
2004年底,如今的安徽池杉湖湿地公园有限公司与来安县雷官镇签订核心区池杉林及周边土地的流转承包合同,将池杉林保护下来。
实施保护性建设,洼地成生态湿地
池杉湖核心区域的湖边放置着几条盖着迷彩装的掩体,掀开一看,里面是可以载人的。“这是摄影师近距离拍摄鸟类专用船。”安徽池杉湖湿地公园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青头潜鸭也是用这种方式拍摄到的。
从一片水患洼地如何转身成生态湿地?2005年开始,在来安县委、县政府生态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为更好地保护这片华东地区面积最大的池杉林和栖息于此的近百种鸟类,承包池杉湖的企业累计投资3亿多元,全面实施对池杉湖周边的退渔退耕还湿,有效扩大池杉湖湿地面积,并在有关部门和专家团队指导下,对整个园区进行了大量积极有效的生态性修复和保护性建设,包括开垦掘渠、水质修复、池杉补种、基础道路及设施建设等。
经过40年左右的发育演替和十多年的精心修复,池杉湖湿地公园现已形成分布池杉总数5万多棵、具有独特观赏价值的“水上森林”湿地景观,并成为长江下游沿江地区鸟类重要的集中栖居地。据专家团队统计,这里的野生鸟类已突破百余种。
2012年来安池杉湖公园申报省级湿地公园,2013年成为省级试点,2015年正式通过省级湿地公园验收;2016年加入长江湿地保护网络;2017年4月,被列入安徽省第一批省级重要湿地名录;2017年12月27日,顺利通过国家林业局评审公示,正式被认定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单位。
不开发湿地中心,给候鸟一片净土
被列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为来安池杉湖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2017年以来,央视已经陆续播放了不下于5次关于来安池杉湖的画面或专题。自青头潜鸭被摄影师发现后,来自全国各地的鸟友和科研团队陆续赶来,都是为了亲眼目睹一下这种全球濒危动物的芳容。遗憾的是本刊记者并未亲眼见到。
“从今年春天发现青头潜鸭至今,我个人已经看到了三四次了。”公园相关负责人说,尽管青头潜鸭是一种全球性迁徙动物,但是在这里已经待了两个月了,应该已经适应这里的环境,有可能选择在此繁育后代。
对于这样的生态发展契机,来安县积极升级打造池杉湖国家级湿地公园,按照“保护优先、科学修复、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基本原则,实施保护性恢复湿地特性,加强湿地系统性综合治理,正加快推进生态保育、修复重建、合理利用、科普宣教及管理服务“五大功能区”建设。
据悉,该公园在规划中特别注重保持湿地原生态环境,湿地公园核心区域将继续坚持生态保护为主,不作大规模开发,只为留给候鸟一片净土,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环境,适宜湿地植物及鸟类、鱼类等生长繁殖。通过保护性建设,池杉湖公园将借力已经成型的“水上森林”,打造独树一帜的“百鸟天堂”。